如何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大科公考導語】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凹Z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薄敖鉀Q好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薄爸袊说娘埻肴魏螘r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绷暯娇倳浂啻尉图Z食安全問題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今年3月,《求是》發表的習近平重要文章《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中再次強調,必須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既要抓物質基礎,強化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也要抓機制保障,做到產能提升、結構優化、韌性增強、收益保障、責任壓實。本期周周講圍繞“保障糧食安全”進行整理,幫助考生加深理解。
一、知背景
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始終把解決人民吃飯問題作為治國安邦的首要任務,并創造了用全球7%的耕地養活占全球近20%的人口的奇跡,實現了由“吃不飽”到“吃得飽”,并且“吃得好”的歷史性轉變。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立足我國國情、糧情,提出了“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我國農業連年豐收,糧食儲備充裕,完全有能力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筑牢國家糧食安全防線。
二、深解讀
(一)深刻認識新糧食安全觀的重要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提出“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為新時代牢牢端穩“中國飯碗”、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指明了戰略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糧食安全觀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最直接、最根本的體現。14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是中國最大的民生,也是中國最大的國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必須從根本上解決好14億多人口吃飯這個最大的民生問題,為不斷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為現實奠定堅實基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人民至上,把解決吃飯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將保障國家安全作為保障人民切身利益最重要的議題,提出新糧食安全觀,為新的歷史征程上保障糧食安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生產實現連年豐收,人均糧食占有量達483公斤,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
新糧食安全觀是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的重要指引。糧食安全是買不來的。作為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依靠進口保吃飯,既不現實也不可能,必須堅持新糧食安全觀,牢牢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面對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的復雜局面,應深刻領會新糧食安全觀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聚力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為新發展階段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有效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挑戰、確保國家大局穩定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
(二)糧食安全面臨形勢
我國糧食供求仍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糧食品種供給結構性短缺,種業自主創新能力有待提高,部分農產品對外依存度高等問題依舊存在。最近一段時間以來,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國際環境,我國發展面臨的內部和外部形勢日趨復雜嚴峻。越是風疾雨驟,越是驚濤駭浪,就越要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切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筑牢大國糧食安全根基。
從國內需求研判,我國糧食呈現供需結構性矛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糧食消費需求從“吃得飽”向“吃得好”逐漸轉變的同時,也使得糧食供需關系出現了兩對結構性矛盾。一是低端產量過剩與高端供給不足的矛盾,二是口糧安全與改善型需求的矛盾。到2035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居民收入持續增長必然導致食物消費結構進一步向高質量改善型需求升級,糧食供需結構性矛盾將會越發突出。
從國內供給研判,糧食增產空間面臨硬約束。一是耕地面積持續減少。耕地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根本,是我們賴以吃飯的家底。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現有耕地面積距離18億畝的耕地紅線越來越近。二是耕地質量明顯下滑。由于高強度利用,我國耕地基礎地力也呈現下降態勢,東北黑土地退化、南方耕地酸化、北方耕地鹽堿化等問題尤為突出。三是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糧食是一種特殊商品,社會效益高但經濟效益相對較低,農民種糧積極性不足。部分農村地區出現耕地撂荒、耕地“非農化”、耕地“非糧化”等現象。
從國際供給研判,國際糧食供應鏈穩定性不容樂觀。國際形勢的持續緊張對全球糧食供應體系造成很大沖擊和影響,國際糧價出現大幅波動,給世界糧食安全帶來了不確定性。我國部分農產品例如大豆對進口的依賴度較高,且進口對象國家高度集中,國際形勢變化必然對我國糧食進口產生較大影響,從而影響我國糧食供給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三)統籌協調幾對重點關系
統籌協調發展與安全的關系。既要抓好糧食生產,又要增強儲備和加工能力,延長糧食產業鏈條,發揮整體效應,確保糧食生產和供應穩定。保障糧食總體安全,夯實安全發展基礎,促進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
統籌協調內部與外部的關系。既要立足國內,統籌優化布局,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又要防范化解國際環境、國際貿易規則等變化給國內糧食安全帶來的負面影響,還要發揮積極作用,促進全球農業發展,維護世界糧食安全。
統籌協調當前與長遠的關系。既要立足當前,解決好糧食供給側的結構性矛盾,又要著眼長遠,把握好中長期糧食需求側的變化,增強供需的適配性、有效性。
統籌協調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的關系。既要考慮糧食在生產、流通、供應等方面面臨的傳統安全問題,又要兼顧國際上糧食能源屬性、金融屬性增強以及地緣政治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問題。
(四)把握糧食安全工作的實踐要求
堅持立足國內的基本方針。立足國內基本解決我國人民吃飯問題,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一個國家只有立足糧食基本自給,才能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進而才能掌控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在糧食安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不能認為進入工業化和經濟全球化階段,吃飯問題就可以依靠國際市場來解決。事實證明,國際上一有風吹草動,各國都會先捂住自己的“糧袋子”,對糧食等農產品出口采取限制措施。因此,必須未雨綢繆,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堅持把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首要任務,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持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糧食安全,關鍵要保糧食生產能力,確保需要時能產得出、供得上。為此,必須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建設標準和質量,真正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糧食穩產增產要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推進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按照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的原則,加快構建適應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要求的技術體系。加大農業科技研發推廣,真正實現“藏糧于技”。既要用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智慧農業,也要加快補上烘干倉儲、冷鏈保鮮、農業機械等現代農業物資裝備短板,特別是要加大農業重要裝備自主研制力度。
深化拓展糧食安全保障范圍。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向森林要食物,發展木本糧油、森林食品;向草原要食物,推動草原畜牧業集約化發展;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穩定水產養殖,積極發展遠洋漁業,提高漁業發展質量;向設施農業要食物,積極發展智慧農業、植物工廠、垂直農場,緩解農業自然資源約束。同時,從傳統農作物和畜禽資源向更豐富的生物資源拓展,發展生物科技、生物產業,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
(五)完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一是面向整個國土資源空間拓展食物資源開發路徑,做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統籌利用森林草地、江河湖海等國土資源空間,挖掘各類資源潛力,優化空間布局,拓展多元食物供給路徑;充分保護和利用現有耕地資源,嚴守耕地保護紅線,落實耕地利用優先序,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耕地基礎地力對糧食產量的貢獻度;面向糧食生產全產業鏈配置科技資源,開展優良種源和高性能農機等方面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有序推動生物育種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應用。
二是率先推進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主產區農業現代化,多措并舉促進糧農增收。要加大對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主產區支持力度,加快補齊農田水利建設短板;提高糧油主產區機械化水平,推動其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要按照政策保本、經營增效的思路,推動糧農增收,進一步完善最低收購價政策和生產者補貼制度等,在政策托底的基礎上更好發揮市場作用;發展壯大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提高主產區抓糧積極性。確保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保面積保產量,切實穩定和提高主銷區糧食自給率。
三是加大財政金融支農力度,加強風險監測,提高糧食安全保障水平。積極拓展和創新政策工具,逐步提高面向農業的財政支持水平,對重點農產品需優化支持結構、擴大支持范圍。一方面,要強化對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研判的準確性、前瞻性,提高農業支持政策的針對性。準確預判城鎮化、老齡化帶來的農產品消費需求結構變化,進一步完善重要農產品支持政策。另一方面,要加快構建既適應金融市場規律又符合農業農村需要的農村金融體系,發揮好政策性金融和政策性保險的作用,擴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覆蓋面。
四是實現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結合,完善糧食流通與儲備體系。糧食流通與儲備體系是實現糧食供求平衡的“蓄水池”和“調節器”。發揮好糧食儲備優勢,提高糧食宏觀調控能力,優化儲備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提高國家儲備吞吐調節的精準性。同時,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逐步形成優質優價的糧食收儲機制,還要加快推進糧食流通現代化,強化糧食應急保障體系,提升應急保供能力。
五是順應食物消費結構升級趨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方面,要滿足城鄉居民多元化、高品質需求,提高糧食綜合供給能力。準確把握城鎮化、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食物消費結構升級趨勢,統籌兼顧口糧與重要農副產品生產,提高供給體系的適配性、精準性;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既要實現糧、油、肉、奶、果、蔬及水產品等的有效供給,也要促進全鏈條節糧減損。另一方面,要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創新種植模式,提高生產效率。發揮各地農業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注重區域間取長補短、協調高效發展。
六是提高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持續推進進口多元化布局和農業走出去。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強國際、國內市場聯動風險預警預判,增強全球糧食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同時,也要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促進多邊雙邊經貿合作。持續優化與全球主要糧源地的國際貿易結構,增強對短缺品種進口規模和節奏的調控能力;持續推進農業走出去,提升在農資、農化、產品、加工、物流、貿易等全產業鏈布局的能力,提高國際市場議價能力,確保進口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利用各類合作平臺,加強農業國際貿易投資合作;參與推動全球糧農治理,對于人口大國、廣大發展中國家,要攜手推動糧食國際貿易暢通,推動糧食安全公共儲備合情合理合規,為我國發展營造良好外部環境。
獲取更多考公資料請加18956084188鄭老師/13955199885周老師